上海、成都取消中考系误读 媒体:为何能引发社会共鸣?

Connor 币圈网官网 2025-10-23 1 0

本文来源:北京日报,人民日报,九派新闻

“成都市试点取消中考”

“教育大改革,部分地区试点取消中考”

“天塌了中考要取消了”

近日,网络上出现大量

有关成都将要试点取消中考的消息

引发网友热烈讨论

上海、成都取消中考系误读 媒体:为何能引发社会共鸣?

这些“消息”从何而来?记者翻阅相关视频和网帖后发现,其描述的大多是近期成都市教育局公布的一项改革——自2025年起,探索开展小-初-高12年贯通式培养改革试点,从“育分”向“育人”转变。

其中,首批参与试点的学校共8所。该试点是在国家规定学制、课程和教材基础上,探索小学、初中、高中12年一贯制或初高中6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打破学段壁垒,面向全体学生,不搞选拔掐尖,实现课程体系、素养培育、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等方面的有效衔接和贯通培养。

试点学校从该校小一(或初一)入学的政策性入学学生中产生,试点年级有两个班为贯通培养班,12年一贯制起点为本校小一和初一学生,普通高完中起点为本校初一学生。家长根据学生实际,自愿报名参加,中途也可自愿申请退出。

也就是说,参与贯通班试点的学生可以不参加中考,也可以中途退出后参加中考。但这一改革,与所谓“试点取消中考”并无直接关联。

从成都市教育局公布的信息来看,首先从规模上来说,只有8个学校参与试点,范围极小,只是针对试点学生群体、试点学校的个性化探索,远非全市范围内的中考制度取消。其次,其改革的目的也不在于取消中考,而是在于探索更科学、连贯的人才培养模式,包括育人方式改革,构建与实施贯通式培养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形成人才成长的多路径发展图谱,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发展个性兴趣;教学方式改革,采用项目式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等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评价方式改革,建立贯通式学生多元评价体系,除学业成绩外,全面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身心健康等综合素养提升。

展开全文

因此,网络传言所称的“成都市试点取消中考”实为对贯通培养改革的误读,贯通培养目的在于构建“全链条育人”新生态,绝非简单的“免考”二字所能概括,而是通过教育结构的系统性重构,实现从“知识传授”到“全面发展”的育人模式转换。

成都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推行的贯通培养试点是一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不影响全市中考制度的正常实施。请广大家长和学生勿信谣、传谣,一切教育政策请以官方发布为准。

上海亦在试点中小学贯通式培养

10月20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发布了《上海市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其中提到,上海市将试点长学制贯通培养模式,支持优质高中向下延伸、优质初中向上延伸办学,推动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完中和含高中的一贯制学校。

该发展实施方案公布后,引起不少网友的热烈讨论。有网友表示,今后可能会改革,甚至取消中考,探索建立新的综合素质评价方式,以支持长学制培养。

专家:并不意味着取消中考

对于此次成都、上海陆续试点中小学贯通式培养模式,九派新闻记者咨询了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

他表示:“把中小学贯通式培养解读为取消中考是错误的,按照目前高中教育阶段的具体形式,取消中考还任重道远,这实际上只是给少部分选择贯通式培养模式的学生提供一个多元选择,但并不意味着取消中考。”

熊丙奇认为,取消中考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当地不能有重点高中制度。“只要有这种高中等级的不均衡发展,那么就不可能取消中考。取消中考的话,就要实行就近免试入学,那么在北京,谁摇号进人大附中、清华附中?在上海,谁摇号进上中进华二?”

在熊丙奇看来,一贯制学校的吸引力并不强,其缓解学生压力的作用也是有限的。“比如成都试点的几个一贯制学校,其实是中等层次的普高。选择这些贯通式培养方式的学生,可能自身学习成绩并不理想,但又不想去读中职,所以才会这样选择。”

“成都设计了一个退出机制,家长可以先选择让孩子参与贯通式培养,如果孩子的成绩很好,可以选择退出,这也就意味着孩子可以有一个保底的普高选项,所以说其缓解学生压力的作用是有限的。”熊丙奇说。

他认为,即使是针对普职分流而言,贯通式教育能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有限的。“现在的一年级学生9年之后才能参加中考,按照中国的出生人口变化以及高中招生规模来看,届时基本上所有的孩子都能上普高。”

熊丙奇表示,更值得思考的是,我们在普及普高教育之后,还要不要中职,要不要职业教育?“参加高考的普高学生,其实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的分数是在200分甚至是100分以内。如果没有中职的话,我们要怎样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怎样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人才?”

他建议,建立综合高中,把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融合在一起,在学校里既开学术性课程,也开技术性课程,让学生自由选择。学生在毕业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业发展规划和职业发展规划,去选择进入普通院校或职业院校。

“在所有学校办成综合高中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推进高中学校的均衡发展,这才能够具备取消中考的基础,否则还是会有中考。贯通培养是当前一项有限的改革,并不能整体改变现在中考竞争的格局。”熊丙奇说。

媒体:看到误读背后的升学期待

为何一则误读能引发如此广泛的社会共鸣?究其根本,在于中考本身牵动着无数家庭的神经。这场舆论风波背后,折射出公众对于中考改革的深切期待。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很多地方的中考竞争激烈程度已超越高考,特别是随着普职分流的推进,部分地区仅有约一半的初中毕业生能进入普通高中。这种选拔模式,让众多学生和家长承受着巨大压力。贯通培养试点中“无需中考”的选项,成了焦虑情绪的释放出口,让家长们误以为看到了“绕开独木桥”的可能。

成都的试点方案揭示了中考改革的一种可能路径:通过学段贯通培养,将竞争压力分散至更长教育周期。这种改革不是简单取消考试,而是构建更科学的评价体系。当过程性评价取代一次性考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终身发展潜力有望得到更好释放。但改革需要系统设计。如何建立客观公正的过程评价体系,如何避免新的评价内卷,仍是需要破解的难题。成都试点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不掐尖、不选拔”的实践样本,其试点成败可为教育改革提供参照。

“取消中考”话题引发的热议,反映了公众对教育公平与多元发展的渴望,教育部门应该重视舆论背后传递的民生信号。当教育过度强调分数与选拔,当升学压力不断下移,当孩子的未来路径在十五六岁就被划定,家长们难免会产生焦虑与担忧。大家对“取消中考”的关注,本质上是对单一评价体系的不满,是对多元化成长路径的期待,是对减轻学生负担、回归教育本真的呼唤。

这个意义上,“取消中考” 的误读,是千万家庭对教育公平的深切期盼。中考改革兹事体大,涉及千家万户的直接利益,需要既积极又稳妥地推进。无论中考存废与否,如何让教育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如何减轻学生的过度负担,如何提供更多元的发展机会,是教育改革应持续探索的方向。在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还应着力构建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体系,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改革永远在路上,而倾听民声凝聚共识,是改革重要推动力。对家长而言,要理性看待改革试点,8所学校的试点尚处于探索阶段,不宜过度解读其普适性;对政策制定者来说,更需从传言中读懂民意:公众反对的不是中考本身,而是“一考定终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失衡。成都的试点迈出了有意义的一步,但教育改革的道路仍然漫长,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