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结案件超过40万件 司法透明度五度居首
2024年12月4日,南沙法院全体干警在国旗下进行宪法宣誓
文/图 黎秋玲 王君
廿载栉风沐雨,廿载笃行不怠。2005年9月29日,南海之滨、狮子洋畔,广州市南沙区人民法院正式挂牌成立,自此扎根南沙,开启了“守护公平正义、服务湾区发展”的壮阔征程。2015年12月30日,全国首家自贸区法院——广东自由贸易区南沙片区人民法院挂牌成立,与广州市南沙区人民法院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
回望二十年历程,敢为人先的南沙法院硕果满枝。截至目前,全院累计办结案件超40万件,案件当事人覆盖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司法服务的“辐射力”与“影响力”持续增强。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其司法透明度指数五度蝉联全国专门性法院榜首,让司法阳光照亮每一个角落;累计30余项改革创新经验获省级以上表彰或在省市推广,为司法实践注入鲜活动能。
从稳步提升审判质效,到法治护航营商环境,从勇毅探索改革创新,到深度赋能基层治理,二十载春秋更迭,南沙法院始终以昂扬之姿扎根湾区、服务人民。
从“审判大院”迈向“审判强院”
从国家级新区到自贸试验区,再到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近年来,南沙深化改革的号角持续吹响。这片快速发展的热土,也呼唤审执效能的进一步提升。
南沙法院始终锚定“执法办案第一要务”,聚焦“提质增效”,在从“审判大院”迈向“审判强院”的道路上,交出了一份扎实的司法答卷。
2021年,南沙法院受理案件数量创建院以来新高,达67139件,法官人均结案数破千。2024年,法官人均结案数已连续五年位居全市各区法院第一,审限内结案率亦创近五年新高。
如果说总体数据是审执效能的直观体现,那么典型案例所蕴含的“标杆力量”,则为效能提升写下鲜活注脚。
在“校园抽凳致伤案”中,初一学生小杰趁同学思思起身时抽走其座椅,导致思思后仰摔倒、后脑撞凳,休学一年并重读初一。南沙法院审理时明确责任划分,判决小杰父母赔偿医疗费、精神损害抚慰金等共计10万余元,二审维持原判。该案打破了“学生出事学校必担责”的惯性认知,被写入最高法工作报告,并在全国法院工作会议上获多次肯定,成为司法定分止争、引领社会共识的典范。
展开全文
近三年来,南沙法院共有46篇案例入选《中国法院年度案例》等国家及省市典型案例,50篇调研成果获国家及省市级奖项——在阐明法理、化解纠纷、树立导向中,“审判强院”的司法担当与专业力量日益彰显。
从“破解难题”迈向“厚植沃土”
紧扣“拼经济、促发展”主线,南沙法院树立“案案都是营商环境”的理念,以司法力量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2021年,高效审结涉营商环境五类重点商事案件1.7万件,标的额23亿元,平均审理周期仅44.2天,“办理破产”指标在国家级新区营商环境评价中名列第一。
2024年,为2149家企业追回账款6.5亿元,成功促成涉某金融机构、标的额超18亿元的执行系列案实现“一揽子”和解;通过绿色通道、灵活查封、信用修复等方式,为2000余家企业减轻负担。
锚定“五港联动”发展策略,近三年妥善审结涉港口码头建设、供应链、货运、仓储等纠纷案件1127件,为“海港”发展注入司法动能;应对飞机融资租赁等新业态发展,与相关协会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发布审判白皮书,提出司法建议,精准助力“空港”建设;审结涉科创金融、跨境金融等各类金融案件超3万件,有力助推“金融港”发展。
今年3月,南沙法院再出实招——出台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八条创新举措,以“暖服务”营造一流营商“热环境”。打造“三专连心”司法服务机制,设立“专窗、专室、专员”服务企业,在四个派出法庭设立特色“连心”工作室;推动品牌法官工作室入驻IPARK粤港云谷等重点区域,延伸服务触角;为企业送上“安心礼包”,发布典型案例,推出暖企司法指引和提醒……截至目前,通过“线上指导、线下巡回”方式开展调解132次,组织“送法进园入企”“类案诊疗”等活动84场,惠及企业300多家。
从“自我创新”迈向“协同创新”
以“自我创新”夯基垒台,以“协同创新”谋篇布局,南沙法院在探索中突破、在奋进中争先——“N+4+2”粤港澳跨境司法规则衔接机制获评广东自贸区最佳制度创新案例和广东法院改革创新奖,累计30余项改革经验获省级以上奖项或在省市推广。
在跨境司法服务方面,注重“效率与温度”并重:深化“一站通办+一网通办”跨境解纷服务,设立“多语接待岗示范窗口”,便利港澳及外籍当事人参与诉讼;以“AOL授权见证通”技术为翼,使原本需30天的跨境授权认证周期锐减至最快5分钟。
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使命,南沙法院打破地域壁垒,加强司法协作与交流。2014年,在全国首聘来自港澳地区的人民陪审员。2016年,率先聘任港澳特邀调解组织及调解员。2018年开始接收港澳青年实习生。2020年创新境内+境外调解员双调解模式。2022年获最高法首批授权试点,率先与澳门终审法院直接对接办理司法委托送达和调查取证;在港澳律师获准在大湾区内地九市执业后,全国首次在由澳门律师代理的内地案件中适用庭前事实清理程序,促进当事人快速和解。2023年,升级大湾区司法协作平台,与前海、横琴法院携手合作,共享资源、共推创新,让湾区司法联动更加紧密。
今年9月,南沙法院再推新措——制定《关于加强涉外审判改革创新的若干措施》,系统推进涉外审判改革,在更高起点上打造涉外审判精品工程。
从“多元解纷”迈向“多元共治”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司法是基层治理的重要支撑。南沙法院深刻理解把握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内涵与实践要求,构建“党委领导、法院指导、跨域协同”的“和谐南沙”多元解纷机制,打造和谐南沙多元解纷指挥平台,拓展设立调解点17个,与220个人民调解组织建立“南沙智调”线上解纷机制,形成“1+17+220”解纷体系,让矛盾纠纷在源头“化于未发、解于萌芽”。
针对不同类型纠纷,南沙法院“走出去”强化外部联动、形成合力化解矛盾。联合区人社局、榄核镇成立广州首家三合一“揽和”多元解纷中心,提升百姓“家门口”的司法获得感;联合区金融局、相关行业协会等建立金融“司法+监管+自律+合规”协同治理机制;与南沙区八家单位联合构建“1+8”知识产权全链条协同保护机制;携手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建立首个驻高校知产保护工作站;与南沙区四街六镇的商会均建立联络沟通机制并指导其中6个街镇商会成立调解委员会,推动“商人纠纷商会解”。
以低成本化解纠纷,是司法服务惠民惠企的“暖心答卷”。2024年,南沙法院诉前成功化解纠纷12284件,为当事人节省诉讼费用约2000万元。靠前调处4000余双出口雪地靴“傍名牌”纠纷,助力企业“安全”出海。凭借创新实践与显著成效,南沙法院构建的“和谐南沙”跨境商事解纷机制入选2023年广州社会治理现代化十大创新案例、广州政法领域改革创新样本,成为基层治理的“南沙经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