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三个模式”促共富
鲁网11月18日讯(记者 王玉龙)潍坊是“寿光模式”“诸城模式”“潍坊模式”这“三个模式”的发源地。“三个模式”的形成与发展,有力推动了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
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一段时间以来,潍坊市把推进共同富裕作为拓展创新“三个模式”的新目标,立足共富所向、群众所需,着力增强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引领保障共同富裕落实落地。
选育“头雁”带领共富
潍坊实施“头雁领航工程”,着力打造堪当乡村振兴、共同富裕重任的镇村带头人队伍。市委组织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镇街党政正职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大力选拔政治过硬、热爱“三农”、熟悉基层、善抓党建的优秀干部担任镇街党委书记,从市直部门选派11名熟悉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的干部到山区镇、库区镇、偏远镇担任党委书记。
深化村党组织书记队伍专业化管理,广开视野、不拘一格,积极从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本乡本土大学毕业生、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退役军人以及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中选拔村党组织书记。
着眼提升农村干部领导推进共同富裕的能力,建好用好潍坊农村干部教育实践中心,每年对全市6000多名村党组织书记轮训一遍。定期举办村党组织书记亮绩赛绩成果展示交流会,选树50名“兴村治社好书记”典型引领,涌现出坊子区洼里村刘向东、昌乐县庵上湖村赵继斌、安丘市谋家河村李学海等一批王乐义式的乡村共富“领头雁”。
比如坊子区的洼里村,以前是无资源、无资产、无人才的“三无”村,村民人均年收入不到1.5万元。在外从事建筑行业的刘向东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后,带领群众发展有机果蔬种植,建设温室大棚108个,产品通过京东、盒马鲜生销往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村民人均年收入提高到4万多元,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特色亿元村。
展开全文
“四社共建”兴业共富
探索“党建统领、四社共建”助推共同富裕新模式,潍坊市充分发挥农村社区(村)的组织优势、供销社的资源优势、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经营优势和农村信用社(银行)的金融优势,通过村社共建、大田托管、信用互助等10种形式,大力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目前,全市已建设“党建统领、四社共建”示范点159个、示范社区(村)570个,服务农民14.1万户,带动村集体增收1.7亿元、农民增收7.4亿元。
在青州市南小王村,党支部组织党员带头,发动村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供销社以技术入股成立晟丰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信用社贷款提供启动资金,发展集育苗、种植、物流、销售于一体的高效农业,村集体年经济收入达到150余万元,户均增收3.5万元。
2023年,潍坊全市有29家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入选“中国农民合作社500强”,居全国地市第1位;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超过35亿元,709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0万元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460元,比2018年增长46.7%;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1.86∶1,远低于全国的2.39:1和全省的2.17:1。
精准帮扶助力共富
潍坊市把精准帮扶作为缩小收入差距的重要抓手,用好省派工作队资源,推动送项目到村、送就业到户、送技能到人,先后争取上级扶持资金4.69亿元,扶持11个县市区、938个村发展产业项目194个。
持续开展驻村第一书记选派工作,按照党委部门包弱村、政法部门包乱村、经济部门包穷村、业务部门包专业村的思路,精准选派干部下沉农村,抓班子、强基础,抓项目、促增收,累计选派第一书记6159名,实施帮扶项目8400多个,带动集体经济增收4.7亿元。
比如,潍坊市发改委派驻峡山生态经济开发区大圈村第一书记牛伟国,带领村民发展大棚樱桃、红心猕猴桃等产业,打造集休闲观光、农事体验、农家乐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化农场,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18年的2万元增长到2023年的80万元,村民户均增收1.6万元。
为推动农户共同富裕,潍坊还组织市县镇三级2800多个部门单位、3万余名党员干部与低收入家庭“结对子”,不改变面貌不脱钩,累计投入帮扶资金及实物折款3.8亿元,扶持发展共富项目998个,帮助11万人就业创业、增加收入,确保共富路上一个也不掉队。
模式输出共赢共富
“三个模式”富了集体、富了乡亲。一地富了不算富,全国都富才算富。潍坊市以开放的胸襟、共赢的思维输出“三个模式”,带动更多地区、更多农民共同富裕。
作为全国蔬菜之乡,寿光市以蔬菜产业跨区域党建联建为抓手,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打破省市区域界限,与雄安新区、重庆开州、新疆喀什、西藏白朗等30多个地区开展跨区域党组织联建,全链条整体输出“寿光模式”,共绘乡村振兴新画卷,共展共同富裕新图景。
雄安新区安新县东垒头村与寿光市崔岭西村开展党支部联建,合作建设157亩大棚园区,借鉴“崔西一品”品牌,注册“晟垒头品”商标,种出的草莓西红柿每斤能卖到20元,每个大棚年收入15万元以上。
为支持西藏白朗县蔬菜园区建设,寿光市选派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党员技术员孟德利前往指导。他针对高原气候,对蔬菜大棚进行定制化改造,让蔬菜大棚在西藏“嫁接”成功。2023年,白朗县以全县1.28%的可耕地产出了占农牧业总量40%以上的效益,带动农民年收入由1000多元增加到2万元,成为西藏最大的“菜篮子”。
目前,寿光市常年有8000多名农民技术员在外地指导蔬菜种植,全国新建蔬菜大棚一半以上有“寿光元素”,越来越多的农民走上了共同富裕之路。
评论